随着夏季游泳旺季的到来,游泳池的水质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人工游泳池的水质管理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指标,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本文将结合最新国家标准,系统解析水质卫生要求的核心指标。
根据GB 37488-2019,人工游泳池水质指标分为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两大类,具体要求如下:
指标类别 | 具体指标 | 限值要求 | 卫生学意义 |
微生物指标 | 菌落总数 | ≤200 CFU/mL | 反映水质被微生物污染程度,超标可能引发皮肤感染或肠道疾病。 |
大肠菌群 | 不得检出 | 指示粪便污染风险,检出可能意味着病原体(如致病菌、病毒)存在。 | |
理化指标 | pH值 | 7.0~7.8 | 维持酸碱平衡,过高或过低会降低消毒效果,并刺激皮肤和黏膜。 |
浑浊度 | ≤1 NTU(浊度单位) | 悬浮物过多影响消毒效果,浑浊度高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 | |
游离性余氯 | 0.3~1.0 mg/L | 有效氯浓度需平衡杀菌与刺激性,过低无法消毒,过高可能引发呼吸道刺激。 | |
尿素 | ≤3.5 mg/L | 来源于人体排泄物,超标易产生异味,加速藻类生长,影响水质稳定性。 | |
氧化还原电位(ORP) | ≥650 mV | 间接反映消毒剂活性,低于阈值可能抑制杀 |
1. 余氯浓度控制:
游离性余氯需维持在0.3~1.0 mg/L,以确保持续杀菌。若低于0.3 mg/L,可能无法有效杀灭大肠杆菌等病原体;高于1.0 mg/L则可能刺激皮肤和呼吸道。
2. pH值平衡:
pH值7.0~7.8是人体体液pH值(约7.4)的最佳适配范围,过高或过低均会破坏消毒剂效能,导致设备腐蚀或滋生藻类。
3. 尿素管控:
尿素超标(>3.5 mg/L)是泳池水质不合格的常见原因,与客流量过大、新水补充不足密切相关,需通过强制淋浴、控制入场人数及每日换水(3%-5%)改善。
仪器名称 | 检测指标 | 工作原理 | 应用场景 |
余氯检测仪(DPD比色法) | 游离性余氯 | 通过DPD试剂与余氯反应生成红色物质,比色测定浓度。 | 实时监测消毒剂投加量,确保余氯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
pH计 | pH值 | 电极测量溶液中的氢离子活度,转换为pH数值。 | 快速检测酸碱度,指导酸碱调节剂的添加。 |
浊度仪(散射光法) | 浑浊度 | 测量光线通过水样时的散射强度,数值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关。 | 评估水质清澈度,辅助判断过滤系统效能。 |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 | ORP、电导率等 | 通过电极测量氧化还原反应的电位差,反映消毒剂活性。 | 综合监测水质稳定性,预防藻类滋生和消毒失效。 |
尿素检测仪(酶联免疫法) | 尿素 | 利用酶催化反应与光电检测技术,定量尿素含量。 | 定期抽检,评估池水污染程度及新水补充效果。 |
1. 余氯检测仪:
- 每日开场前、中场及闭场后需检测余氯,确保波动范围不超过±0.1 mg/L。
- 校准频率:每月一次,使用标准溶液(如0.5 mg/L余氯标准液)。
2. pH计:
- 检测前需用pH 4.01、7.00、10.01标准缓冲液校准,误差控制在±0.1 pH单位。
- 检测时需静置水样至室温,避免温度干扰。
3. 浊度仪:
- 水样需充分混匀,避免气泡影响测量精度。
- 每月用1 NTU标准液校准,确保检测准确性。
1. 精度适配原则
社区泳池:选择便携式设备(如赢润ERUN-SP7),单次检测成本低;
酒店/健身场馆:推荐多参数集成系统,支持数据联网;
竞赛级泳池:需实验室级仪器(如ERUN-ST3),精度达ppb级。
2. 运维成本控制
仪器类型 | 耗材成本(年) | 维护频率 | 适用场景 |
试纸/比色盒 | 500~2000元 | 每日更换 | 临时抽查 |
便携式数字仪器 | 2000~5000元 | 每月校准 | 中小型泳池 |
在线监测系统 | 1万~3万元 | 季度维护 | 大型场馆/连锁机构 |
3. 抗干扰能力
高浊度水体:选择多波长补偿浊度仪;
含氯消毒剂:采用膜保护电极的pH计;
户外泳池:优先防水防尘设备(IP68等级)。
人工游泳池的水质管理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需通过标准化指标、科学检测与日常维护的结合,实现水质的动态平衡。管理者应优先选用符合国标的检测仪器,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共同营造安全、舒适的游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