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在水产养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为了确保养殖水质的安全与稳定,需要定期监测一系列关键指标,并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合理调控。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的主要指标及其标准。
pH值是衡量水质酸碱程度的指标,对鱼类的生长和水质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淡水养殖的理想pH值范围为6.5-8.5,海水养殖的理想范围为7.0-8.5。日变化范围正常为0.5-1,超出此范围表明水体有异常情况。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对鱼类产生致命影响,例如,pH值低于4.4或高于10.4时,鱼类的死亡率会显著上升。
溶解氧是指水质中溶解的氧气含量,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和生长。理想情况下,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溶氧量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溶氧量过高(如高于12mg/L)可能导致鱼虾得气泡病,溶氧量过低则可能导致水产动物“浮头”甚至“泛塘”。
氨氮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超标会导致鱼类氨中毒。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0.2mg/L。氨氮含量超标(如超过2.00mg/L)会导致鱼类氨中毒,产生毒血症。
亚硝酸盐是水质中常见的有害物质,需严格控制其含量。理想情况下,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05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会对鱼类产生毒害作用,其原理是亚硝酸盐会将鱼类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
硫化氢是水质中的一种有毒物质,对鱼类有致命影响。《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硫化物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mg/L。在育苗生产中,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02mg/L以下。硫化氢含量超标会对鱼类产生致命影响,如达到0.3mg/L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
总碱度是衡量水质缓冲能力的重要参数,对养殖生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水产养殖合适的总碱度约在75-200mg/L之间。淡水或低盐度养殖对虾,总碱度要求大于75mg/L;海水养殖对虾,总碱度要求大于100mg/L;育苗总碱度要求大于120mg/L。
重金属对水质和养殖生物有毒害作用,需严格控制其含量。养殖水体中,铜应不超过0.01mg/L,铬不超过0.1mg/L,总铁不超过0.3mg/L。重金属超标会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甚至导致死亡。
水温和盐度也是重要的水质监测指标,具体标准因养殖品种而异。例如,大菱鲆的水温要求在12-18℃之间,南美白虾则喜欢水温在22℃以上。淡水型品种对盐度要求不高,而海水养殖品种则需要在一定的盐度范围内存活。水温和盐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上述主要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值得关注,如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浊度、总溶解固体(TDS)、硬度、余氯、有机物以及藻类等。这些指标为全面评估水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水质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养殖品种、养殖规模、水质状况等因素而定。对于关键指标如溶解氧、pH值等,应进行实时或定时监测;对于其他指标,则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试纸测量、化学法、电化学法、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